季后赛的杨瀚森,到底怎么了
场均8分13.5篮板2助攻5失误,投篮命中率33.3%。 这是杨瀚森季后赛交出的成绩,而作为CBA一阵级别的球员,这个成绩显然是属于不及格的水准。 我们很难不问一句,杨瀚森季后赛效率如此之低,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常规赛和季后赛最大的区别在于竞技强度,而高强度的比赛就是球员弱点的放大镜。我们可以在这轮系列赛看到杨瀚森的弱点展露无疑,或者说广州龙狮研究透了杨瀚森,从而把他的弱点一个个都放到台面上。 在球员个体能力层面上,体能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一如既往。尤其在这种拼刺刀的系列赛里,G2才打到第三节中段,杨瀚森在场上已经是气喘吁吁,体能打空的观感了。 当然,杨瀚森体能不行这件事已经是明牌,令人忧虑的是那些之前常规赛少见,但在这轮系列赛集中爆发的问题。 赛季初杨瀚森惊艳众人时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分析——杨瀚森已经不玩那种中国传统内线低位扛人要球,然后一步步往里拱的东西了。在弧顶发牌的他已经是船新版本的本土内线。(杨瀚森观察:不拱低位?我看行!) 但这件事情却被龙狮队的防守证伪了。在对抗激烈、鼓点紧凑的比赛节奏之下,杨瀚森在弧顶开展的比赛内容寥寥无几,而其中产生贡献的回合少之又少。 这大概是杨瀚森两场比赛里唯一亮眼的弧顶区域发起的进攻,他真的非常需要增加这样的回合 杨瀚森在弧顶接球后通过传球、单打,或者别的什么手段影响比赛的能力,目前看来是极度缺乏的。虽然与大多数球迷的直觉相悖,可这就是残酷的事实。 换句话说,龙狮队的防守无情的揭露了一个事实——杨瀚森还不是约基奇那样的新时代中锋。 虽然完成了助攻,但龙狮扩大防区时,杨瀚森持球远距离发起攻击的质量其实很低 虽然杨瀚森有不同于传统中锋的想象力和篮球思路,但在技术底色上他还没有脱离出我们本土传统中锋的框架。 比起在三分线外发牌策应或直接攻击,杨瀚森仍然是离篮筐越近才越有威胁的类型。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对阵龙狮男篮的两场比赛,杨瀚森不仅在弧顶区域无法开展任何有收益的内容,低位进攻也是一塌糊涂。 青岛队G1原本想让杨瀚森单吃2米05的郭凯先声夺人,为比赛打下基调,但实际情况是当郭凯扎稳下盘,卡住杨瀚森转身的步点,施展不出脚步的后者完全打不出应有的身高优势。 他在低位处理球的速率太慢了,没有一瞬间的爆发力挤开对手。这也是为什么说他技术底色仍是传统内线的原因,那全部人拉开一点一点蠕动的样子大概是球迷再熟悉不过的景象。在如今攻防节奏都拉满的竞技环境下,这样的进攻方式就只能等着吃夹击,然后失误。防守人也只需要等你做动作,我再从容应对就好了。 焦泊乔完全可以站住,等杨瀚森做动作 拱了几下,夹击就到了 整个系列赛,杨瀚森面对郭凯的防守时,他尝试了5次低位进攻,只有1次成功。甚至有网友在郭凯的社交媒体账号下评论:“听说你把杨瀚森nba的路给打断了?”。 如果说矮壮的郭凯不好打,那么面对更瘦长一些的焦泊乔也只有3中1的效率,这又怎么解释呢? 而且要注意的是,杨瀚森整个系列赛就只有8次低位攻击。这样的低位数量,也说明了杨瀚森的效率并不足以让青岛队给他在这个区域更多的资源。 我们在什么时候才会加大投入?肯定是预期收益大于投入的时候,我们才会投入更多的资源。 放在篮球世界也是这样,只有杨瀚森能够给球队创造收益,球才会到他那里。 整个系列赛,杨瀚森进攻端的存在感是随着比赛进行呈斜线下滑的趋势。作为名义上青岛队的战术核心,杨瀚森的回合使用率仅有16.6%,这远低于常规赛的22.1%,甚至还没有他的替补区俊炫高...... 这是杨瀚森5次打郭凯,唯一打进的球 季后赛的杨瀚森给人的感觉更像个角色球员而非核心,两场比赛对于比赛施加了更大影响力的反而是青岛队的外线群。G1是王睿泽、赵嘉义和鲍威尔用三分球撑起了球队的生命线,而G2则完全变成了鲍威尔的个人秀了。 当然,杨瀚森暴露了自己技术上的缺陷。但青岛队也没有给他足够的战术支持。 几乎每次杨瀚森得球时,其他4人都是被钉在原地,没有任何的无球拉扯。既然你把杨瀚森当成国产约基奇,那么不也应该在战术上把他视为约基奇吗? 这是世预赛围绕杨瀚森的战术,明显能看出整个阵型都在不停移动 杨瀚森接到球那一刻,朱俊龙已经在弱侧启动了 杨瀚森接球时,赵继伟不停在找机会切入,程帅澎也在相应的移动带走防守球员 当杨瀚森持球时,让其他球员动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杨瀚森视野和思路的优势。但季后赛几乎没有这样的情景出现。 杨瀚森打了半天,弱侧的两个人一动不动 杨瀚森罚球线得球,其他三人完全没动 像这个回合,当弱侧动起来,杨瀚森才能有找空位队友的机会 不过,球员和战术也是双向影响的。你也很难说到底是青岛队没有这个战略意识,还是杨瀚森撑不起战术的厚度...... 就像青岛队没有太多挡拆,本质上是因为杨瀚森根本就打不好挡拆。尤其龙狮队从第一回合就把防区扩得很大,给上线极大压力,并且配合联防扎起铁环阵随时补位,杨瀚森挡拆顺下速度慢的弱点被无限放大。 这也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问题——杨瀚森的顺下不够快,防守可以很快补位。如果要杨瀚森快速顺下,那他就只能放弃掩护时挡人的质量,而这就需要持球人有很强的夹击中出球的能力。 如果持球人的出球能力不够强,就会变成这样 还有这样... 如果要兼顾挡人的质量,那么就不要想连线,只能让持球人自己找错位单干了。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杨瀚森持球时无人切入,是因为没人跑?还是因为他没办法改变防守,导致队友没有任何切入的空间?又或者是他没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去找到处于空位的队友? 要知道,杨瀚森常规赛的助攻失误比是3.9/3.5,季后赛这个数字变成了2.0/5.0...... 这个回合其实查卡莱维奇把防守人带到了强侧,弱侧底角的杨金蒙处于完全被放空的状态,这时如果是约基奇,就是标志性的大对角传球精准找到空位球员,可惜杨瀚森没有 这球杨金蒙切了,杨瀚森意识到了,但传了个失误 想象力和出球技术之间存在差距... 比起进攻上的无所适从,杨瀚森在防守端的影响力倒是有“最佳防守球员”的样子,他的高度配合护框意识的确是起到了青岛队“定海神针”的效果。 场均1.5抢断3盖帽,却只有2次犯规的表现,值得我们给杨瀚森的防守竖一个大拇指。 这时候杨瀚森体能槽几乎已经空了,但他还是能保护篮筐 很多时候青岛队的快速反击,甚至还要归功于杨瀚森在后方成功防下对手而产生的机会。 但如果我们讨论的防守只是纯粹的“护筐”,那杨瀚森的表现是可圈可点。而实际情况下防守并不只有篮筐下的封堵,否则这项运动就只能成为长人的游戏。三分线和投篮的存在使得高度有时也会成为劣势,就像杨瀚森在两场比赛的关键时刻,都被对手的小后卫点名军训。 原本应是防守端重心的杨瀚森,却变成了对手突破的弱点...... G1战况胶着的末节,陈盈骏和巴里-布朗专打杨瀚森出不来,4个三分球和穿插着几次错位小打大,直接改变了比赛的形势。 G2第4节,布朗和陈盈骏如法炮制,又让杨瀚森焦头烂额。 虽然杨瀚森防得很努力,但硬件上的天然限制让他对此无计可施。这是他需要努力的方向,毕竟像巴里-布朗的小后卫,NBA可是太多了...... 还有遇到空间型内线,杨瀚森也是扑不出来的 季后赛的低迷,以及处处受限的困窘,其实是对杨瀚森的一次诘问。 在技术层面,他还没有成为“约基奇”。他甚至不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型内线。在底层逻辑已经是全攻全守、快速攻防的现代篮球环境下,杨瀚森的影响力实在有限。 关于传统中锋那些低位和篮下的基本盘,他需要努力做得更好。而那些有关于新时代全能内线的技能,他也需要继续打磨,直到能拿上高端局的台面。比如季后赛,比如国际赛事...... 而在精神层面,我隐约感觉杨瀚森好像少了赛季初那种意气风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赛季初那个能给法尔和王哲林上课的年轻新星,现在好像不见了...... 赛季初一步过掉王哲林完成暴扣 赛季初和法尔肉搏,丝毫不落下风,你能看得出来杨瀚森斗志满满 在肉搏之后,直接要球给法尔上课 毕竟杨瀚森才19岁,没有完全发育成型的不只是身体,还有精神。漫长赛季里旅程的疲惫,日常训练比赛的消耗、还有“下一个NBA中国球员”的舆论压力,对于杨瀚森而言形成的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疲劳。 走入职场是大多数人生活的分水岭,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往往需要时间去适应和消化。对于职业球员来说也是如此,从青年球员到职业球员的转变并不容易,而怎么打破这堵墙?也许在季后赛的挫折教育后,杨瀚森更有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 说到最后,我们很难不谈谈那个无法绕开的话题——杨瀚森这样的好苗子,应该留在CBA吗? 宏观上看,走出去固然好,也应该让那些有天赋的青年球员到接轨国际水平的赛场上接受锻炼。 但从微观上看,这些球员准备好了吗?不仅是竞技上的“准备”,还有精神上的“准备”——准备好接受在全世界球迷的审视下,挑战“职场”的残酷了吗? 仍未在CBA打破那堵墙的杨瀚森,也许未见得。 欢迎大家来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后厂村体工队”看看,有更多NBA、CBA相关考古、评论和人物内容>> |